气质联用仪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(如农药残留、VOCs检测)、食品安全(如添加剂、污染物筛查)、药物代谢研究及法庭科学等领域,检测限低至pg级,结合标准谱库检索,可快速识别未知化合物。现代仪器配备自动化进样、高速扫描及数据处理系统,显著提升分析效率,是复杂基质中痕量成分分析的核心工具。
以下是使用
气质联用仪进行分析时的一般步骤,咱们来一起看看吧。

1、准备工作
(1)样品准备:
根据待测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溶解样品,确保样品溶液均匀且无颗粒杂质。
如果需要,对样品进行预处理,如萃取、浓缩或衍生化,以提高检测灵敏度或改善气相色谱的分离效果。
(2)仪器检查:
检查所有连接是否紧固,包括进样口、色谱柱与质谱接口等部位,避免漏气影响实验结果。
确认载气(通常是氦气)供应充足,压力稳定。
对于新安装或长时间未使用的仪器,需进行系统净化,排除管路中的空气或其他杂质。
2、参数设置
(1)选择适当的色谱条件:
根据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毛细管色谱柱类型和长度,优化柱温箱升温程序,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。
调整进样量、分流比等参数,保证样品进入色谱柱的量适宜。
(2)配置质谱参数:
设置离子源温度、传输线温度及四极杆温度等质谱相关参数。
根据目标化合物选择扫描模式(全扫描或选择离子监测SIM),并设定相应的质量范围和分辨率。
3、开始分析
(1)启动仪器:
打开载气阀门,等待一段时间让系统稳定后,依次开启气相色谱和质谱电源。
在控制软件中启动自动调谐程序,校准仪器至理想状态。
(2)加载样品:
使用自动进样器或手动进样方式将样品注入进样口。
若采用手动进样,注意操作要平稳迅速,减少样品损失和交叉污染。
(3)运行测试:
启动分析序列,监控实时数据流,观察各组分出峰情况及其对应的质谱图。
如有必要,在分析过程中可调整某些参数(如增益值)以优化信号强度。
4、数据处理与报告生成
(1)数据分析:
利用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质谱数据进行解卷积、定性定量分析。
通过数据库比对未知化合物的标准谱图,确定其化学结构。
(2)生成报告:
编写详细的实验报告,内容应涵盖样品信息、实验条件、分析结果及其解释。
报告格式应清晰明了,便于他人理解和复现实验过程。
气质联用仪通过严格遵守上述步骤可以有效提升质量和效率,同时也能延长使用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