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研经费受限或中小企业实验室建设中,性能良好的二手液相色谱仪成为高性价比的选择。然而,相较于新机,二手设备往往存在部件老化、校准缺失或历史使用不明等问题。若操作不当,不仅影响分析结果准确性,还可能加速仪器损耗。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使用流程,才能让
二手液相色谱仪持续发挥可靠效能。

第一步:验收与性能验证
购入后切勿立即投入样品分析。应由专业工程师进行整机检测:包括泵压力稳定性(如0-40MPa波动<±1%)、进样器重复性(RSD<0.5%)、柱温箱控温精度(±0.1℃)、检测器基线噪声与漂移等关键指标。同时确认软件授权合法、驱动兼容当前操作系统。
第二步:清洗与耗材更换
对流路系统进行深度清洗:用高纯水冲洗缓冲盐残留,再以甲醇/异丙醇置换有机相;更换所有密封圈、在线过滤器、进样垫及溶剂入口滤头——这些易损件成本低但对系统稳定性影响极大。若前任用于生物样品,建议用0.1MNaOH循环清洗以防蛋白残留。
第三步:规范开机与平衡流程
开机顺序:先开脱气机→泵→检测器→柱温箱→工作站;
使用前充分脱气流动相(超声15分钟或在线脱气30分钟);
以低流速(如0.2mL/min)逐步升至工作流速,避免压力骤升冲击色谱柱;
系统平衡至基线稳定(通常≥30分钟),方可进样。
第四步:合理设置参数,保护核心部件
泵压上限设定低于仪器最大耐压(如40MPa机型设为35MPa);
避免频繁切换高比例水/有机相,防止沉淀析出;
进样前过滤样品(0.22μm滤膜),杜绝颗粒堵塞针座或色谱柱。
第五步:规范关机与保存
分析结束后,用高比例水相冲洗缓冲盐,再换为高有机相(如80%甲醇)保存色谱柱与流路;
关闭顺序:工作站→检测器→柱温箱→泵→脱气机;
长期不用时,卸下色谱柱单独保存,流路充满保存液并密封接口。